来源:互联网新闻 时间:2019-04-21 20:56
惊现世界最早水坝
考古学者近日宣布,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郊发现了中国已知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,距今已有约5000年历史。这处水利工程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境内。80年前,在当地的良渚,考古学者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存良渚文化。
良渚人为什么在建城的时候,同步造水坝?最要紧的原因,就是抗洪。
他们住的地方,海拔只有2米多高,每到季风季节,西面天目山上形成的山洪倾泄而下,很容易把房子淹掉。所以,良渚人必须建水坝,堵住洪水。
我们在其中一条斜坡前,停了下来,它叫老虎岭水坝。发掘后的水坝,是一个黄土的剖面,下凹的地方,泥中还渗着水。
怎么证明这就是水坝?
考古领队王宁远,指着烂泥里一条条白色的细线:“这就是烂掉的草,它混杂着淤泥,包成一块块的泥包,我们叫‘草裹泥’,良渚人就是用它堆筑成水坝。”
这样看起来,我们在抗洪时,用草包或者编织的袋子装土筑坝,不就是一个道理吗?
那良渚人是怎么做的?王老师给我们原景重现了一下——
良渚人的家,就在沼泽地边,沼泽下面是淤泥,上面长草,哪几种草呢:芦、荻、茅草(现在也很常见哦)。这些材料,他们在家门口随便拿拿就全有了。然后,先把地面的草割倒,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,放于草上一滚,裹上淤泥,再用芦苇绑扎,就OK了。
而且,一路铲过去,草和淤泥都用掉了,这里秒变为河道,他们只要把家旁边泊位里的私家游艇——小竹筏开过来,把草包运过去,就轻松搞定了。
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地挑土,更省时省力,“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,而且因地制宜。”王宁远说,“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,又软,可塑性好,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,所以堆垒后,贴合紧密,完全不会漏水。”
更重要的是,经过勘探,考古队员发现,大坝上的草裹泥,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,说白了,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,抗洪的作用,一目了然。